【开栏的话】风正好扬帆,奋进正当时。进一步推进教风、学风、作风(“叁风”)建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动“五育”并举,巩固和提升“浙财金生”培养质效的关键举措。为宣传学校在进一步推进“叁风”建设中的做法和成效,特开设专栏,讲认识、谈举措、展成效。
本网讯 春景作伴,当和煦的春风悄然拂过,学校的“叁风”建设正扎实推进。近日,管理学院“朋辈补习班”开班,通过优秀学生帮扶学困生,促进学风提升,同时将资助育人融入教学,形成“以学促教、以教助学”的良性循环,为“叁风建设”注入新活力。
当学生转换身份成了老师,这样的课堂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讲台上,一名学生助教正站在白板前,用红笔圈出微积分的解题步骤,而台下坐着十几名学生正奋笔疾书,偶尔举手提问。这样的场景正在管理学院“朋辈补习班”呈现。据了解,管理学院“朋辈补习班”从去年12月正式开班,目前已经开展了叁期,获得师生好评。
创新模式:学风与资助的双向奔赴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老师们” 不仅仅是管理学院的学生,还是学校的资助对象。
“朋辈补习班的初衷是让学风建设和资助育人两相结合,最终实现1+1&驳迟;2的效果。”活动负责人介绍。“学业是学生的第一要务。学院长期重视学风建设工作,不断致力于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朋辈补习班恰恰为学院的学风建设工作打开了新的思路。同时,在朋辈补习班的前期筹备阶段,学院本想从学院内成绩优异的学生中选拔助教,而一名老师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为什么不能把我们的资助对象和学风工作结合呢?”于是,将资助育人与学风建设结合的朋辈补习班正式诞生。
成绩优异的资助对象通过向学困生教授知识、解答疑难问题来获取报酬,同时也在无形中巩固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不仅帮助了自己专业能力的提升,也锻炼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积累为人处世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对之后的求职或者未来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而成绩处于危险地带的学生,通过这种上课模式,点对点地解决自己在相关科目上的疑问,也有利于改善成绩,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双方互利合作,共同浸润于勤学笃志的学风,在学风建设与资助育人的双向奔赴过程中实现互利共赢。
精准推进:选拔与授课的全程管控
为了确保朋辈补习班的顺利推进,让帮扶落到实处,管理学院构建了一套严谨完备的运行机制。
从筛选环节开始,学院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精准筛选,帮扶落地。学期初,学院会根据教务处提供的学困生名单确定授课对象,结合挂科人数超过10人的课程来确定最终的开班补习科目,其中数学类课程因挂科率高成为重点科目。与此同时,在助教的选择方面,学院会在公众号发布助教招募推送,结合候选人的优势科目和能力分配教学班级。谈及对助教最关心的特质,“成绩是门槛,责任心是关键。”该活动负责人表示,助教需要全程参与16周的课程教学,并定期反馈课堂的出勤率和到课学生的学习情况。除此之外,助教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式,“如果讲的太快或太慢,学生可以及时提出来,大家都是同龄人,没什么不好意思的。”这也是朋辈补习班相较于传统大学课堂的优势所在。另外,学院领导也会定期巡查课堂,确保教学质量。
成效显着:从成绩突围到成长蝶变
经过两期的朋辈补习实践,上课学生成绩进步显着。负责人表示,补习班实行口头点名的考勤机制,班级的到课率均达90%以上,部分班级当期最终的课程通过率达到80%。期末结束后,总能刷到同学们晒出的成绩单和分享的喜悦。作为助教的资助对象也纷纷表示受益颇丰。一方面,助教们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不知不觉在授课过程中变得更加自信,提升了自身的沟通组织能力,另一方面,上课的学困生们也表示曾经一些不理解的疑点难点在经过讲解补习之后豁然开朗。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对于高数等课程感到学习困难的也自愿来到补习课上学习。
不同的科目需要补习的人数往往差异较大,在学院规定的几门补习课程中,高数的补习是需求量最大的,存在成绩困难的学生也是最多的,可能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针对这个问题,管理学院将对补习班班级容量的调控。比如一个学生他不仅挂了高数,还挂了微积分,那么我们会优先安排这个人去补微积分,管理学院通过这样的方式平衡各个补习班班级的人数,逐步积累经验。考虑到学院内部资助对象数量较少,学院将探索一些新的助教教学模式,比如“跨学院助教资源共享”等,从而促进助教专业水平和能力的提升。
“未来,我们希望把朋辈补习班打造成管理学院的一张特色名片,并争取辐射全校。”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朱力明表示。从“学业帮扶”到“成长赋能”,管理学院把课堂交给学生,构建出“学风建设+资助帮扶”的育人模式。
(记者:赵蕾、周恬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