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风正好扬帆,奋进正当时。进一步推进教风、学风、作风(“叁风”)建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动“五育”并举,巩固和提升“浙财金生”培养质效的关键举措。为宣传学校在进一步推进“叁风”建设中的做法和成效,特开设专栏,讲认识、谈举措、展成效。
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在“三风”建设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以生为本,把知识学习与价值提升、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结合起来,系统推进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场景、教学评价的全要素、全流程创新, 探索创新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的育人机制,推动教学生态从单向传授向多元互动转变,从知识传授向实践淬炼跨越,构建起具有“新财经”特色的教学育人新图景。
以文物为“活教材”,博物馆化身新课堂
从先秦时期的天然海贝和人工仿制铜贝,到唐代的开元通宝……当一枚枚材质不同、形态各异的钱币成为“教材”,一堂别开生面的《中国财税史》现场教学正在进行。研究生联合培养学院(浙江研究院)童光辉教授以展厅为讲台、以文物为教案,将藏在货币中的历史密码与经济脉络娓娓道来,通过深入讲解文物背后的财税历史,让同学们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感受中华传统财税文化的源远流长。

“货币不仅是交易媒介,同时也是国家主权的重要象征、历史进程的实物见证、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供挖掘。”童光辉表示,他会经常带学生到中国财税博物馆开展现场教学,让同学们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理解书本上抽象的知识。“童老师在课堂上曾向我们讲解过明朝鱼鳞图册的制度安排。在这次参观中,我就亲眼看到了明代兰溪县的鱼鳞图册,上面刻画了土地的四至界址,将房屋、山林、池塘、田地按照次序排列连接地绘制,真的就如同鱼鳞一般。再结合各地的赋役全书等史料,有关土地产权和赋税徭役等内容都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财政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孙薪涛说。童光辉表示,他希望通过带领学生进博物馆,让历史“登台”,让文物“说话”,在沉浸式参观的过程中了解中国历史、认识中国文化,从而增强文化自信,真正在思政育人上做到‘润物细无声’。
把课堂搬进社会,让成果在田野“落地生根”
公路养护财政管理研究方向是财政税务学院探索交叉学科发展的尝试。为拉近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的距离,财政税务学院组建了由高琳、王超、张博涵叁位老师指导,十多位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的涵盖财政学、统计学、人工智能等专业的跨学科调研团队,系统调查农村公路养护现状,揭示影响农村公路养护投入保障与资金管理绩效的关键因素,为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保障机制与资金管理机制提出优化路径。调研团先后奔赴浙江、广东、云南叁个典型省份,对228个区县进行调研。险峻泥泞的山地地形、复杂多变的天气状况、交流对接的语言障碍都给调研团带来了挑战。在浙江安吉盘山公路,团队发现教科书中的核算模型无法解释雨季塌方导致的额外支出,他们立即调整研究重点,结合实地数据重新构建模型,最终提出更贴近实际的核算模型。课堂教学中的案例,往往基于假设的完美数据,而通过调研实践,学生得以直面真实世界的复杂性,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提升了问题解决能力。这种“接地气”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刻地领悟。“那些泥浆里的数据偏差,比任何理论推导都更震撼。”学生俞晓鹏感慨。

尽管困难重重,但他们始终迎难而上,累计走访农村公路养护站28个,现场勘查农村公路路段97个;召开跨部门座谈会22场,深度访谈一线农村公路管理人员、养护工人百余人次;累计向县级交通局农村公路管理人员、公路沿线村民等发放调查问卷千余份。依托充分详实的一手调研数据,团队科学分析出当前我国农村公路仍普遍存在“重建设轻养护”“养护投入区域失衡致使养护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并为进一步优化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分配与养护模式撰写调研报告。其相关调研成果也得到了社会肯定,获得多份省部级以上肯定性批示,获得省级研究生优秀实践报告等多项荣誉。
“声”入人心,让课本在弦上“活”过来
当《史记·刺客列传》《与山巨源绝交书》等经典文本遇上古琴,原本静态的教学被重构为多维感知体验。人文与传播学院毋丹老师《经典阅读》课堂因古琴的融入焕发新生。学生们发现,那些艰深的历史抉择与文人风骨,正通过音律与文本的互文逐渐清晰。

“传统教学方式下,古代诗词的阅读与辨析对学生而言并不简单,其一可能是因为字意理解,其二则是感情体悟。”毋丹老师表示,在逐字解析的授课方式中,学生常困惑于典故与古汉语的晦涩,而今古琴成为解密的钥匙。课堂中最显着的变化在于认知方法的变化,过去需要逐字解析的典故,如今借助古琴的演绎形成了立体记忆点:聂政刺侠累的孤勇不再是抽象概念,嵇康临刑前的从容也不再停留于字面想象。当《广陵散》旋律在教室流淌,有学生表示“琴声像一根线,把零散的历史碎片缝成了完整的画面。”
“我们正在搭建声音与文本的双向通道。”毋丹表示,这种教学创新不仅破解了古代文学的情感密码,更让年轻一代在参与中重新定义经典的价值。“经典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情感、历史、文化的积淀。将古琴带入文学经典的阅读,是一次创新的有意义的尝试!”这样的“沉浸式”音乐体验教学,不仅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经典着作背后的时代因素和情感波动,更能让原本扁平、生硬的文字“活”过来,千年前的历史场景借助音律跃然眼前,学生也纷纷感叹:“原来历史可以‘听’懂!”
化被动为主动,在竞赛中实现全面提升
“学科竞赛强调在限定的专业领域内进行深度突破,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指导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已有20年经验的信智学院陈琰宏老师表示。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科竞赛的最大亮点就是将知识从“输入”转为“输出”,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实现由学习知识到解决问题的转变。

课堂的算法教学往往停留在理论推导与样例解析,而竞赛式课堂直接将学生抛入真实问题场域。陈琰宏老师表示,“学科竞赛是课堂教学的‘压力测试场’,在高压下能清晰地暴露出学生日常学习的知识盲区。”以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为例,其竞赛题目覆盖贪心、动态规划、图论等20余类算法,且常结合数学、物理等跨学科知识,除了要主动学习相应的学科内容,学生还需同时攻克技术、心理和团队协作叁大难关,无论是文档能力(如滨颁笔颁的解题报告),还是版本管理习惯(骋颈迟协作),甚至是抗压素质,都是传统课堂难以系统培养的软实力。
通过竞赛的全面锻炼,又可以反哺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应用场景,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能力。20级人工智能孙超群同学,凭借参与程序设计竞赛的经验,在大四时就发表了厂颁滨一区论文;而在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获全国季军的团队,其成员尚未毕业就收到多家公司项目管理岗邀约。据了解,我校进入腾讯、阿里、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应届毕业生,80%以上是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获奖的同学。
从妙趣横生的博物馆讲学到知行合一的实践调研,从琴韵悠扬的人文课堂到竞争激烈的程序竞赛,学生在多元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成长,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财经×数智”“财经×科技”“财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构建“学科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新培养体系,着力造就高情操、高能力、高素质的 MAQ 型“浙财金生”。
(记者:车鹏、王斌玲、杨灵、段雅婷 编辑:车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