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2月27日下午,知名学者、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原党委副书记、贵州大学原校长、太原理工大学原党委书记)郑强做客“菜园讲堂”,作题为《中国的强大需要教育和文化的强大》的专题报告。报告会由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魏江主持。全校800余名师生聆听了报告,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不断爆发出掌声和欢笑声,在场师生直呼过瘾。

郑强围绕“大学的事”“大家的事”“大国的事”叁个方面,以55个“强哥观点”为线索,以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为核心,时而慷慨激昂地抒发强烈的赤子之情和拳拳的报国之心;时而又语重心长地谆谆教诲当代青年,要有坚定的人生信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带领大家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坚定认为国家的强大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引发了大家对教育和文化的深层次共鸣思考。

欲强其国,必强其文化;欲强其文化,必强其大学
郑强提出新时代新势力概念“大国八力”,即政治决定力、经济自主力、军事威慑力、制度保障力、科技创新力、文化感召力、精神凝聚力、教育支撑力。一个国家的强大需要这么多的支撑,而这些支撑都离不开大学,离不开教育的支撑。郑强通过生动详实的事实、准确细致的数据,列举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以及中西部教育不平衡的问题,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办好一所大学、教好一批学生对于地方乃至国家的重要性。他说:“欲强其国,必强其文化;欲强其文化,必强其大学”“是否拥有一所好的大学,关乎一座城市生活的品位,关乎一个地区人民的尊严,关乎一个区域文化的赓续”。他认为,“青年向往的地方,一定是有希望的地方。”一所好的大学可以为城市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来扎根奉献,进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而在教育欠发达的地区,一旦所培养的优秀人才严重流失,当地的发展也会受限。
教育不是看谁起跑快、加速早;而是谁跑得久、跑得远
“在国家教育投入持续增加、社会关注日益提高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培养出国际水准的人才?”他对于教育问题的辩证看法引发了全场的深思。他从钱学森之问谈教育、谈人生、谈成才并表示,中国家长往往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教孩子学习钢琴、外语、绘画、计算机等等,而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教育不是看谁起跑快、加速早,而是谁跑得久、跑得远。”郑强认为,通过高考考入名校,只能代表高考成绩的领先,并不意味着未来会步步领先,更不意味着将永远领先。他用很多非“双一流”高校毕业的本科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逆袭,点亮人生、理想照进现实的例子勉励浙财学子:“只有抓住了四年本科学习时光,才能掌握美好的未来;只要肯锲而不舍地努力奋斗,就能跑得久,跑得远。”
谈及就业选择与人生价值取向,郑强强调,“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享受的工作不好找、艰苦的工作不愿做”,告诫青年学子先就业再择业,先站位再择位,先拿薪再择薪。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要以“过日子需要平心静气,做生意需要笑对盈亏,搞事业需要眼光长远”的处世精神,抛去功利心态,让生活慢下来,去欣赏沿途的风景和生活的美。这一深刻而富有远见的观点,如同一股清流,深深触动了师生的心弦,赢得了深刻的共鸣。

面对过往的历史,面对我们的先人;应该心怀感激和敬畏
郑强还用生动语言讲中国故事,用感人话语讲中国人物,通过列举赵一曼、方志敏、程开甲等人的爱国事迹呼吁同学们面对过往的历史,面对我们的先人,应该心怀感激和敬畏!“一个民族只有有在烈士墓前跪下祭奠战友的老兵,只有有在烈士墓前深情讲述过往的老师,只有有在烈士墓前流泪凭吊先辈的孩子,只有有在烈士墓前联袂献花的新婚夫妇,这个民族才不会堕落,才不会被冷漠旁观,才不会被黑暗吞噬,才不会被其他民族征服!”郑强的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他希望青年学生要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看作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他的话再次让浙财学子热血沸腾,使大家意识到自己肩头的责任与使命。“教育呼唤人性与健康,希望大家内心有阳光,待人有善意,工作有乐趣,生命有激情。”3个多小时的演讲,掌声、笑声此起彼伏,既有宏观层面的理论阐释,又有联系实际的生动讲解。郑强妙语连珠的话语、旁征博引的内涵,抑扬顿挫的演讲特色和极富感染力的“强哥风格”使师生受到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灵魂洗礼。在场师生或捧腹大笑,或蹙眉深思,意犹未尽,刮起一股“郑能量”。
魏江在主持时表示,郑强的报告见解独到、思想深刻、讲解透彻,报告没有长篇大论,却句句切中要害,为我们深刻领会教育强国建设和全球教育变革背景下的浙财使命与担当提供了更全面深入的解读。魏江表示,今年学校谋定实施“新财经战略”,全面推进“浙财使命文化年”建设和“叁风建设”,要通过开辟“跳出财经发展财经”的新路径,致力于培养“碍+惭础蚕”型人才,赋能学生高情操(惭辞谤补濒颈迟测)、高能力(础产颈濒颈迟测)、高素质(蚕耻补濒颈迟测),重构“新财经”人才培养模式。魏江强调,一所学校好的“叁风”是体现在:教师能将人才培养作为科研第一成果,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和家人;学生能成为惭础蚕型的“完全之人物”;员工能成为一个对得起时代,不负财大荣耀的好员工。他强调,一所大学的灵魂是由理念、物质、行为和制度四个要素构成。想真正建设成为高水平大学,更需要有一帮胸怀家国,对国家、民族有责任的师生所共同构成。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教育培养出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人才,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这是一场让我受益匪浅的讲座,让我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把握。”法学院2022级学生张萌表示,郑强教授以独特视角解读大学、社会和国家的关系,让我豁然开朗。在教育与国家的关系上,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大学培养出的人才,带着国家的文化基因,走向世界,参与全球事务,成为国家形象的鲜活名片。

“青年向往的地方,一定是有希望的地方。”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学生陈辉表示,听到这句话忍不住带头鼓起了掌,郑强教授的话语是热情的、真挚的。“你们考进了这所学校,恰恰为你们的人生带来了希望!”“希望”这个词在郑教授的言语间出现了多次,深深受到了他乐观气质和深刻见解的鼓舞。讲座也点燃了他对教育和国家发展的关注热情,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会以更广阔的视野审视自己的成长路径,不再局限于专业的狭小天地,努力汲取多学科知识养分,培养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立志成为能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的栋梁之才。

“掌声在哪里……”信智学院2023级学生刘阳表示,郑强教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全程欢呼声、掌声不断,时不时爆一句金句,在一阵阵大笑中,感受到了郑强教授极强的人格魅力和演讲艺术的深刻感染力。每次他抛出一个问题,都忍不住思考。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更加放眼长远,更加关注所处的环境和整个社会状况之间的关系,国家和世界之间的关系,争取以后能够更加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保持对知识的好奇心,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的挑战,为国家的发展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记者、编辑:赵蕾 摄影:胡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