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风正好扬帆,奋进正当时。进一步推进教风、学风、作风(“叁风”)建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动“五育”并举,巩固和提升“浙财金生”培养质效的关键举措。为宣传学校在进一步推进“叁风”建设中的做法和成效,特开设专栏,讲认识、谈举措、展成效。
连日来,“什么是好‘叁风’?如何建设好‘叁风’?”成为了广大师生热议的话题。这一话题,不仅关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也是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关键,我们诚邀广大师生积极参与,为打造良好的“叁风”建设建言献策。对于“叁风”建设,听听他们怎么说。
党委宣传部 吕挺:“叁风”建设是提升教育质量、塑造学校文化和增强师生凝聚力的关键。职能部门的作风建设是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的重中之重。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与实践活动,我深刻认识到作风建设对于提升个人和团队素质的重要意义。首先,通过加强系统的理论学习,在思想上更有大局观、全局观、整体意识,工作中更能把握好方向。其次,在思想作风上,要注重调查研究,努力做到实事求是,利用数据和事实说话,避免主观臆断。再次,在工作落实上,要注重效率和质量,精简流程、明确分工、加强监督,与各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习惯,努力做到“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响”,加强底线思维和风险研判意识,将工作事项闭环管理,力求将每一个任务都做到最好。利用好一站式服务大厅,尽量让师生“一次都不跑”,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暖心服务做好学校和师生的桥梁与纽带。
安全保卫部 江彪:“叁风”建设就是要将道德标准具象化,让大家有镜子可照、有尺子可量、有标杆可见。这是一项任重道远的长效工作,每个师生员工都在其中担任着重要角色。一是服务理念转型。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升师生满意度。当师生来办公室寻求帮助时,耐心细致解答;现场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尽快主动联系师生,按照首问负责制做好回复工作;以换位思考方式为师生解决困难。二是严格工作纪律。严明党的工作纪律,严肃工作作风,坚持工作基本原则,严守纪律底线,加强自我约束,扛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带头讲党性。叁是提高工作能力与执行力。从学校整体发展角度考虑工作,提高站位、全局谋划,积极寻求协同部门的理解与支持;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个人能力,以便更好适应变化,创造新的可能。
图书馆 田灿伟:教风、学风与作风,是学校立德树人质量的坚固基石,不仅是衡量教育成效的隐形标尺,更是铸就卓越教育品质的核心要素。图书馆扮演着知识传播、学术交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角色,不仅是师生探索未知、启迪智慧的宝库,更是“叁风”建设成果的直接体现与生动注脚。作为图书管理工作者,我们要进一步精心优化服务环境,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为师生搭建起通往知识殿堂的桥梁。始终秉持“读者为本、服务为先、特色办馆、文化育人”的理念,致力于提供高效、便捷、舒适的知识服务。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贴心的服务、更加优雅的环境,迎接每一位热爱知识、追求梦想的读者。
后勤服务中心 杨敏:“叁风”建设是学校立德树人质量的根本保证,良好的个人作风不仅能影响周围的人,还能为整个校园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作为管理工作者,更应当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和同事的榜样。在这次活动中,我对作风建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一是注重细节,培养习惯。后勤管理工作涉及面广,从食堂的卫生管理到宿舍的安全检查,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认真对待。只有通过长期的细致工作,才能逐步培养出良好的工作习惯。二是加强沟通,增进理解。要倾听师生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问题。定期召开后勤服务座谈会,改进了服务质量,增强师生对后勤工作的理解和信任。叁是强化制度,规范行为。通过学习明确各项工作的标准和流程,意识到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四是倡导创新,激发活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研究生联合培养学院 王磊:作为班主任,我深知学风是读书之风、治学之风、做人之风,优良的学风助力“浙财金生”的养成,是贯彻落实学校“新财经战略”的重要体现。一要积极营造“崇实创新”的学习氛围。通过组织开学第一课、入党第一课、班会等形式,针对学生开展“叁风”建设大讨论,组织学生签署“班风、学风、作风”建设承诺书,严守校规,严谨治学,维护学术道德,坚守科研诚信。二要积极鼓励学生“研究型”自主学习。强化学术参与,通过参与学术讲座、学科交叉项目、社科大访学等形式,促进对学术规范的理解和专业领域的探索。形成帮扶机制,以组建学习兴趣小组等形式促进大家共同学习,形成相互帮助、相互扶持、相互补充的有效学习机制。叁要积极推动“团结协作”学风建设合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学科交叉导师的力量帮助学生理解专业方向,设定清晰的学习目标。通过参加经验分享会等活动,在班主任、辅导员的帮助下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财政税务学院党委副书记 张梅芳:“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风、学风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并不是两个独立的命题,需要发挥其相互协同、促进作用,从课程建设、价值引导、管理机制等方面落细落实。一是以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善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互动式教学方法,提升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二是以价值观教育为引领,将为学为人理念,通过讲座、竞赛、实践等多角度多渠道的思政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植入学生心灵,形成学生价值理念。叁是以严格日常管理为保障,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和学生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通过加强课堂考勤管理、发起无手机课堂倡议、考评班级学风等方式,进一步严肃课堂纪律、严守学风底线。持续抓好“五员”体系建设,拓展教学育人模式、优化课堂管理机制,营造积极向上、创先争优的学习氛围,争取让笃学、愿学、乐学在校园里蔚然成风。
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系主任 钟伟军: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精神气质,关系到每一位学子的成长与未来。营造积极向上、严谨求实、努力探索和不断创新的优良学风,使大学成为一个充满学术氛围、洋溢青春活力的美好家园,是现代大学应有的模样。首先,教师是学风建设的示范者。教师每一次认真备课、精心授课、耐心解答,都是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最好引导。良好学风有赖于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素养和授课质量,提升学生对课堂的获得感,让学生有更多动力投入学习中;其次,教师是学风建设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术道德。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深度参与者;再者,教师是学风建设的督促者。教师需要及时发现并纠正不正之风,把更多爱投射到学生身上,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解决困惑,让学生成为被爱的感受者。
会计学院学术院长 方军雄:“教学相长”这一词语很好地说明了教风与学风的关系,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逐步被提上重要日程。仅凭课堂时间的专业知识授课,教师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影响十分有限。在新财经战略下进一步加强“叁风”建设,我认为要从教风开始做起。为促进教师对学术的热爱和对前沿的探索,开展浙财会计学坛蔼系列学术活动,组织教师们深化自身的学风建设,进而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学生的学风。只有老师做好了表率,学生才能树立良好的学风。我们不应把学风建设局限于课堂纪律,它更多的是课堂之外的学习、实践、竞赛、学术研讨、论文撰写发表、境内外访学等环节和过程的熏陶培养。教师在这些过程中积极发挥引导指导作用,是推动学风建设这一系统工程取得成效的必由之路。
金融学院投资系主任 徐峰:“叁风”建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是推动全体浙财师生形成共同价值追求的重要抓手,要坚持不懈“抓学风、严教风、强作风”,切实保障教师做到肩上有责、坚守教书育人的初心使命,学生做到胸中有志、心怀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抓学风”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把握学生学习的规律特性,从学习态度、学习成效、学术诚信等方面,强化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创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内驱力,形成学生积极乐学、独立善学、争先创优的一流学风。“严教风”要坚持把师德师风放在首位,滚动开展师德师风专题培训教育,规范教师从教言行,注重师德规范融入日常、抓在经常的同时,抓好师德师风典型选树和宣传工作,打造教师爱岗敬业、严谨治学、潜心育人的优良教风。“强作风”要强化政治引领、切实加强党组织建设,开创党建和事业互融互促的发展局面,党员教师在坚守廉洁纪律底线的基础上,还要敢于亮明身份比作风、比服务、比贡献,以争先创优锤炼作风,形成对党忠诚、务实肯干、清正廉洁的过硬作风。
管理学院 郭军灵:加强“叁风”建设,关系到学生的前途,也关系到大学自身的形象,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吸引力还不够的课堂或教师。教师是决定大学教育质量的高低的关键。“叁风”建设首先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教风,教风直接主导着学风。良好的教风要求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修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娴熟的业务能力和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教师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要以生为本,立德树人。对学生要刚柔相济,做学生学习的榜样。如学校校训:进德修业,与时偕行。教师想要给学生一碗水,需要自己有一桶水。这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同时怀有一颗敬业的心,全身心投入教学中,以实际行动构筑良好的教风。
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学院 张后旗:作为一名高校专职教师,我深刻体会到:教书是外在的方式,育人是根本。首先,我们需要的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人才,而是爱国、爱党、爱社会,乐于奉献,有正确价值观的人才。为此,需要把思想政治融入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不能局限于空泛的说教,而是以自身的行为影响学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老师要有一颗爱心,真心关心爱护学生,真心为学生的未来考虑。只有学生信任老师,教师的言行教导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其次,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教师要努力提高专业素养,钻研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善于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杜绝“水课”,打造 “金课”,培养“浙财金生”。最后,学风建设的根本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实践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能够促使学生复习巩固相关理论,用相关理论来指导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难题。不仅提高能力,同时会极大地提振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实践中同学们相互影响、良性互动,最终形成良好的学风。
经济学院数字经济系 丁松:作为新时代的大学教师,我深知“叁风”建设对培育高质量人才、构建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性,更深刻认识到“强教之基在于强师,优良教风乃英才之摇篮”的真谛。思想上,要深化对教风建设的认知,视其为教育质量提升与人才培养的根本。将教风建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倡导以身作则,确保教育教学严谨求实、创新进取,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践行“进德修业”的校训精神。行动上,要坚守“与时偕行”的校训导向,秉持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理念,加强职业道德、教学态度、方法和效果等学习与实践。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拥抱科技变革,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率。勇于反思,敢于挑战传统,接纳新思想、新方法,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通过持续学习与实践,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学校的蓬勃发展注入活力,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法学院民商法系主任 严城:在大学校园中,学风建设如同培育智慧之树的土壤,滋养着学生的学术成长和精神发展。当代大学应致力于培育一种以探究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以责任为底线的学术氛围。这种氛围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勤于思考,善于实践,最终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首先,应强化课程的互动性,让课堂成为思想碰撞的场所,学生在这里不仅学习知识,更学会如何学习。其次,推动跨学科的融合,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在不同领域的交汇中发现新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通过提供丰富的在线资源和灵活的学习平台,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节奏和兴趣进行学习。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通过实践深化理论,通过挑战激发潜能。最后,强调学风建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和不懈努力。通过不断优化教育方法和学习环境,我们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主任 黄莹:教学的本质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肩负“育人”的使命,引导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学风建设的核心在于将专业培养与人格塑造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在教学实践中,将学术教育与价值引导相结合。例如,在作文课程中,围绕社会责任、团队合作等话题展开写作和讨论,不仅激发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到社会人的基本素养。实践是育人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比赛、文化交流和社会调研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团队合作和责任担当的意义。学风管理需要注重温暖与关怀。充分发挥导师制度的优势,帮助学生制定成长计划;通过成长交流会,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找到学习的动力,帮助学生在自律中成长。教育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通过知识传递和人格引导,学生能够逐步成长为有能力、有责任感的社会人,在未来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数据科学学院工会主席 李时兴:汲取知识之泉,放飞创新之翼;锻炼思维之力,造就实践之智。在教学中要强化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应用理念培养与训练,形成重实践重创新的教学氛围。兴调查之风,积极推动学生参与调查研究活动,激发他们对现实问题的兴趣和探索精神。通过开展各类调查项目,深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问题,培养自己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行创新之路,引导学生不断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勇于挑战常规,勇于创新,通过开展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可以锻炼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实践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激发其内在的热情和动力。只有通过持续的实践和反思,学生才能不断成长,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为自己的未来铺平一条充满可能性的道路。
人文与传播学院 赵顺宏:课堂是学风建设主阵地。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不仅明显地反映为学生的课程成绩,同时也体现出学生的精神面貌以及今后融入社会的能力。学风建设具有整体性。就班级的学风而言,一个班级的学风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青年同学虽然有很强的自我意识,有一定的自主能力,但仍然存在相互间的强烈影响。这种整体性既可能对同学产生积极的作用,也可能对同学产生消极的作用。学风建设需注意“关键少数”。学风建设中需要发挥尖子生、优秀生的引领示范作用,让同学直观地感受到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少数同学的表率可以让整个班级集体直观地感到应该怎么做,克服一些消极涣散的倾向,同学之间的影响比老师的口头说教更有说服力。这一过程中,需要老师做好引导、示范工作。
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教研部主任 高伟: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落实好实现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重点在教师,关键在教风。一、“进德”之风。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师德,做到立德为先,以德立学、以德立身、以德立教,遵循为师之规范,恪守应守之法纪,“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以实际行动树立教师职业之风范,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真正体现“身正为范”。二、“修业”之风。教师树立职业理想、增强职业精神、强化职业情感,爱岗敬业,勤业精业。“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教师更要潜心治学,精通专业知识、具备扎实学识,对所教学科有系统、深刻、准确的理解,真正体现“学高为师”,实现“人师”与“经师”的统一。叁、“笃行”之风。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守正创新。要与时俱进,站在知识发展的前沿,不断汲取新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学术能力;积极应用新技术,提升教学方法创新能力。在提升自我的同时,不断满足学生的需求,推动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体育部 王景贤:在体育教学中推进“叁风”建设,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综合能力,为弘扬“进德修业、与时偕行”校训,最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财经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加强教风建设,要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更新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规范教学行为,制定和完善体育教学规章制度,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应严格遵守教学纪律,认真备课、上课和辅导学生,确保教学质量。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探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分享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传递正能量,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创业学院 刘亚辉:教风建设是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着力点。首先,教风建设要坚持规范师德行为,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其次,教风建设一定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教师要把握好课程性质,有的放矢进行教学。课程一定要从实践出发,引领学生到乡村去,为乡村服务。最后,教师要从根本上加强对本科教学重要性的认识,热爱教学、潜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例如上有关乡村的课程,教师自己要深入乡村、了解乡村、热爱乡村,才能培养出愿意服务乡村的人才。我们深信,加强教风改革,切实把师德师风建设和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教师们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水平、践行立德树人教育观。
东方学院 任海霞:作风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工作态度、效率和质量。良好的作风是事业成功的基石,也是赢得师生信任和支持的关键。作为一名党务干部,要以思想破冰引领实干笃行。自觉行动是最好的表率。要以身作则,牢记初心使命、绷紧纪律之弦、永葆清廉本色,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要以能力提升推动跨越赶超。“打铁还须自身硬”,要始终自重自省自励,常怀虚怀若谷之心,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自觉把工作放到大局全局来思考、谋划,着力弥补知识盲区、能力短板。要以担当作为力促事业发展。始终以师生为本,问计问需于师生,以实际行动回应师生期待,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良好的作风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养成,要时刻保持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从自身做起,以坚强的决心和毅力带动教风学风向上向善,为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巩固和提升“浙财金生”培养质效。
东方学院 刘央央:在“新财经战略”的引领下,加强教风建设是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新财经人才的重要举措。首先,不断提升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是教风建设的前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教师应定期进行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坚守职业道德底线,敬业爱生、严谨治学,为学生成长成才负责。其次,迭代改进教学方法是教风建设的核心。教师应采用问题导向、项目驱动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同时,积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共同参与课程设计和活动中来,增强学生的获得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被重视和关怀。再者,创新是高校教风建设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教师应形成与时俱进的改革决心与行动力,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创新探索,促进知识更新迭代。同时,积极搭建产教融合平台,有效衔接行业发展标准,建立“点-线-面”的校地协同网络,锻造学生形成符合行业标准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继续教育学院 瞿雅峰:“身教重于言传”,高校管理人员作为学子经常接触的人群,言行举止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样板和判断是非的标准,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加强作风建设才能进一步提升高校管理人员的个人修养、道德品质和能力水平,才能“以行立教”。优良作风既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集中体现,也是党初心使命的接力传承,更是党性修养的集中展示。加强作风建设,是落实党中央的工作要求,弘扬党的优良传统。通过作风建设,我们才能切实改进自身的短板和不足,用实干和实绩回应师生的关注关切,不断提升师生的满意度。作风建设是一种态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